新型电子秤破解农贸市场两大难题
“买蔬菜、肉也像超市购物一样有小票了,我们消费明明白白,‘问题菜’也无处遁形!”12日上午,正在徐巷农贸市场内买菜的顾大妈高兴地说。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该市场在全市率先使用网络电子秤,共95台,每一笔交易信息都可出具结算小票,都有网络记录,依此可迅速确认“问题菜”的出售摊位及其进货渠道,食品溯源渠道初步建立。新秤使用近半年来,消费者复秤现象基本没有,也没有发生一起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一直是市政府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农贸市场交易由于没有销售凭证,若发现菜有短斤缺两或质量安全问题,销售者不承认则解决问题难度大,这让工商等执法部门颇为头疼。同时,也不利于对问题食品的召回。有了网络电子秤后,这一难题可望得以解决。
记者注意到,这种黑色的新型电子秤与普通电子秤不同,是“站立式”的,农副产品交易时的净重、单价和总价不是显示在秤盘上,而是清晰地显示在秤上方的电子横杆上,消费者不用弯腰就可查看。秤的下面,除了一个电源插头,还有一个网络插头。在7号蔬菜摊,记者看到顾大妈买了一把大蒜,摊主按键后,电子横杆上显示了红色的单价、重量、总价等信息,一张与超市购物结算小票一样的结算票据从秤后“吐”了出来。结算票据上显示如下信息:交易顺序号0035,时间为9点42分,品名为大蒜,单价为8元/公斤,总价为9.44元等。
网络电子秤如何追踪“问题菜”的出售摊位?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小徐说,摊主一按键盘,交易信息就传到办公室的网络监管平台,且市场内一台秤一个编码,根据这个编码就能上网追查了。“若菜有问题,凭这条记录就可找到摊主,目前市场内每个摊位每天进货都要索证索票并记录在案,由此就可追溯问题菜的源头,彻底把好安全关。”市场负责人介绍。不少摊主则反映,新秤无法做手脚,因此每台网络电子秤都是“公平秤”,而使用新秤后,“猫腻”现象大大减少。
据悉,为确保食品安全链全面拉开,该市场还制订了网络电子秤相关制度,若发现摊主故意不使用新秤的,就将实施提示、警告、不准在场内经营等措施。今年,这一做法也将在全市农贸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