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次离子探针中心共建共享成效显著 (2005-05-16)
北京二次离子探针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中科院共同出资2600万元,按出资比例分配机时的以共建共享方式建立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其核心仪器是全世界第九台SHRIMP II二次离子探针。中心建成三年来,坚定不移地走大型仪器共建共享的道路,仪器运行效率和科研成果产出率都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我国地质学界普遍反映,SHRIMP II的引进和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成立,对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中心已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面向全社会高效共享的典型示范。
一、把向国内外地学界开放共享作为中心运行的基本方针
按照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总体要求,中心把向国内外地学界开放共享定为中心运行的基本方针。为了达到最佳科学效果,经过专业培训,允许科研人员自己上机分析样品取得数据。中心成立三年来,每年的机时分配为国土资源部40%,中科院20%,各高校20%,港台地区8%,国外12%,为国内外地学界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共有来自国土资源部相关单位、中科院、大专院校以及港台地区的30多个单位的107名科研工作者使用中心的SHRIMP II对自己的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一大批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巴西、古巴等国的学者也来中心上机操作,其中不乏国际一流的地质学家,如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主席Cordani教授和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主席Boriani教授等。
二、充分共享带来了仪器设备的高使用率
中心从成立起就坚持实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分析的高效运行机制。三年来,每年的净分析机时(指仪器进行样品或标准样品分析的时间)都超过了原定200昼夜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指标。2004年全年净分析机时高达301昼夜,设备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若按照对通用大型科学仪器利用率的计算方法统计(以每天有效机时8小时,全年200天的机时利用率为100%)中心SHRIMP II的利用率高达450%。高使用率实现了设备投资的高收益,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地球科学家提供了机会。
三、高效共享产生了大批高水平成果
SHRIMP测定的锆石年代学结果具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国内外学者运用中心的SHRIMP获得大量数据,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应用,发表了大量文章,2003年在国内外SCI上发表论文33篇,2004年增长到73篇,包括Nature一篇。
在众多成果中不乏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例如,中心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合作测定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颗老于43亿年又具有37亿年变质增生壳的最老锆石,打破了国际上41亿年的测试纪录。这颗锆石虽然是迄今发现的第三颗老于43亿年的锆石,但以前由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的两颗均没有变质增生壳。这一成果对地球早期历史研究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应用SHRIMP精确定年,测出了我国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变质演化的三个阶段并获得准确的时间,同时计算出超高压岩石由深部返回地表的“折返速率”,这是一项突破性的进展。
在前寒武纪研究方面,由SHRIMP测定结果敲定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的年龄,这是构造演化研究中一个重大进展。在扬子板块上的许多地点发现了老于33亿年的残留锆石,这是过去地质学家从未想到的,这将带来新的构造解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鞍山地区太古宙演化研究。
四、共享机制使中心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的学术交流中心
中心通过SHRIMP仪器的开放使用引来了大批国内外学者,形成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人员能够经常性地从各国学者那里获取新信息、新资料。中心每年组织一次“北京SHRIMP成果报告会”,参加者十分踊跃,每次都有40篇以上的最新成果在会上交流。
五、充分共享加快了中心的国际化进程
由于向国际开放,中心很快为全球同行所熟悉,自然地融入了国际地学界,被国际广泛认同。国外学者也从单纯使用仪器转变为与中心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国际前沿课题。近一年来,中心与意大利的三个大学签订了关于阿尔卑斯山的研究项目;与蒙古科学院地质所签订了关于蒙古境内蛇绿岩的研究协议;与俄罗斯签订了关于俄境内蛇绿岩的研究协议;与澳大利亚签订了关于格陵兰地质问题的研究协议等。
北京二次离子探针中心的实践表明,以共建共享方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共享是我国目前在科研投入较少,科研机构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增强科研装备水平,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交流与协调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