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利用地物光谱仪高空监测小麦条锈病初获成功 (2005-06-15)
6月12日,在位于昌平小汤山的“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小麦实验田,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病理系马占鸿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3S技术的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 研究项目,采用热气球进行近地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初步获得成功。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为以后通过卫星监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上午9点30分,马占鸿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携带ASD地物光谱仪搭乘由中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热气球一起升到了50米以上的高空,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指引下,开始高空监测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工作。
小麦条锈病是一个跨区域、借助气流传播的重要病害,其发生面积广,流行成灾频率高,危害十分严重。该病大流行时可使小麦减产20%-30%,在特大流行年份可导致50%-70%损失,甚至绝收。几十年来,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在条锈病研究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明确了我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体系,制定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为辅的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方针,基本上普及了抗锈品种,并开发使用了高效杀菌剂,使条锈病的成灾危害程度在一定时期内有所降低。
马占鸿教授课题组以小麦条锈病为对象,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精确定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研究其大区流行规律,利用遥感(RS)技术探索其实时监测新途径(合称3S技术),期望最终构建基于网络的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其研究成果将为政府部门制订小麦条锈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信息技术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借鉴。
该项目的研究将会促进我国重大农作物病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规范化和实用化,实现病害大流行早知道,保障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我国植物病害监测预警技术与国际前沿水平的差距。
马占鸿教授介绍,这次热气球飞行获取的小麦条锈病近地遥感监测基础数据,将通过建立地面(1.3米)和高空(30-50米)遥感光谱数据模型,为今后利用航空、航天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
课题组对首次试飞所获光谱数据感到满意。本次实验得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文江博士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实验田小麦是在拔节前接种了条锈病病菌的,发病情况良好。此前课题组已多次进行了地面光谱数据采集,同时在甘肃天水设点,进行重复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