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特色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 高层次人才聚集

  今年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25周年。

  1986年,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经过25年的开拓进取,如今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广东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东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战略性高新技术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平台,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建设创新型广东、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聚集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为由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研发的电磁耦合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广东特色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

  记者从广东省科技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广东各级政府累计向省重点实验室投入5.15亿元,依托单位及相关部门配套投入8.29亿元,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开发和条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验室拥有研发场地24万平方米,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74亿元。目前建设的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23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8个省公共实验室以及26个省重点科研基地共同构建了极具广东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实验室体系学科齐全,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省重点发展领域;实验室体系结构完整,从基础研究到战略高科技研究、从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对广东的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25年来,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积极创新人才机制,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打造了一支富于创新、敢于拼搏、善于攻坚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吸引、培养和稳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孕育科技将帅的摇篮。

  25年来,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先后产生了9位两院院士,特别是2009年,在广东新增的5名两院院士中,有3位是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授奖以来,5位获奖者中傅家谟、钟南山、钟世镇和林浩然等4位专家均来自重点实验室。

  目前,省重点实验室聘任50多名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3个,2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34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5%、33.3%和40%;重点实验室有副高以上职称科研骨干2100人,23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3人;重点实验室还培养了硕士学位以上高级人才13482人,其中博士后497人,博士生3369人,为提高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5年来,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

  据统计,省重点实验室历年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近3万项,其中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4项,占全省总数的63.6%;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3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项。近几年重点实验室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前4年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970项,是“十五”期间总和的2倍多。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培育,省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华南肿瘤学、眼科学、呼吸疾病、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畜禽育种等6家重点实验室先后由“省级队”向“国家队”跨越,占广东现有的1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近半数。此外,在广东现有的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有2家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多家省级实验室成功跻身国家级研究平台,标志着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0项,获国家三大奖项的总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63.6%、31.3%和40%。

  重点实验室共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4项,一等奖90项,其中2008和2009年获一等奖数量均占当年总数的一半。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作为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编研”的第一完成单位(并列第一),主编《中国植物志》31卷(册),占全部总卷(册)数的24.6%;这项开拓性、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中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率先完成基于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的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筛查研究,发现3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遗传学》,SCI影响因子达到30.259。

  助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前4年,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共获得授权专利1332项,其中发明专利894项,是“十五”期间总和的2倍多。25年来,省重点实验室共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地区标准300余项,通过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等形式,带动各行业实现经济效益近2500亿元。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结合广东节能减排战略,研制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规模应用的农业废弃物气化发电技术与装置,设备全部国产化,系统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推广各种生物质气化发电站27座,节约标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5000吨,对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省数字音频重点实验室自主开发了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制定了《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成为目前我国音频领域唯一获批成为国家标准的核心技术,打破了数字音频核心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专利技术垄断的局面,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服务社会民生有口皆碑

  25年来,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不仅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研究任务,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难题攻关,在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方面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团队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积极推广应用隔震、抗震先进技术,对口援建的汶川县第二小学主体结构防震烈度达到8级以上。

  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应对SARS疫情中,率先提出了“三早三合理”的救治原则,创造了病死率全球最低、存活率全球最高的显著成效,对广东SARS疫情的控制发挥了关键和巨大作

重庆安正计量检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50009802002756号 渝ICP备2023009059号